找到相关内容441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问:口业深重如何化解?

    知道口业深重,其实就深不到哪里去了;怕就怕不知业障深重,习气不改,犯了错误还沾沾自喜,那才是造业、无知、愚昧。 口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首先要学会忍辱、少讲话、少管闲事,做自已的本份工作;再者如果是不得不讲,那要按章办事,有规有律,不偏不倚;实在改不了,动辄发脾气、骂街、搬弄是非、说谎、夸夸其谈......那就只有念佛名、或菩萨名号了。长期下去,别人才会对你生好感,自已才会在...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41678135.html
  • 古奥义书(Upani.sads)与初期佛学关于自我沉沦概念之比较与评论

    samudaya)  目次:  一、前言  二、古奥义书与初期佛学的无知(avidyaa,无明)与知识(vidyaa,明)  三、初期佛学的苦(dukkha)及苦的产生(samudaya,集)  四、古奥义书与...及其结果两方面思考自我沉沦之问题,而初期佛学则除了此两方面之外,又由人生为苦之现象上思惟自我沉沦之议题。双方均主张错误知识为造成自我沉沦之主因,因而均由智性之角度探讨错误知识与正确知识,亦即,无知(...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052384.html
  • 夭寿因

    或是蜘蛛网上,看着蚂蚁蜘蛛咬死小虫,孩子幼稚无知,以此作为戏乐。有些父母喜欢孩子这样的举动,当作是活泼又可爱,也不加禁止,以后,孩子一见到小虫,就任意踩压捏死,造成孩子夭命,不可不戒。   二、有些小孩调皮无知,往往大声骂父母、骂尊长,父母一味疼爱,也乐得不予禁止,虽然孩子是无心的,却是夭命的原因,不可不戒。   颜氏家训云:教妇为初来,教儿为婴孩,人格的基础就在幼见时期奠立的,...

    藏密

    |夭寿因|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6/1406174653.html
  • 问: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钝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

    佚名

    学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8/11/22593131729.html
  • 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

    无知论》。这三篇论文都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不多见的哲学专论,素以文辞的优美和思想的深邃见称于世,且思辨性极强,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其所蕴含的深刻奥义之理解,却往往因人而异。“古今能读者无几”(...是本体论上的论证;从“动静未始异”到“皆因缘假称”,这是动静观上的论证;从“知即无知”到“无物可知”,这是认识论上的论证。这三个方面的论证集中在他的三篇哲学论文中,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据僧...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4467650.html
  • 论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学思想

    ”范畴的规定性,也是时间的规定性。僧肇的“性住”说,片面强调时间的间断性,否认时间的连续性,是其“物不迁论”理论诡辩的实质。  三、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  僧肇又有般若无知论。“无知”不是不知,而是不以常知(经验认识)为知。它是僧肇挖空心思大力宣讲的大乘中观般若学理解世界和表达佛教真理的方法。般若无知是指,大乘般若智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知识或认识(俗见)。一般所说的知识或认识,以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

    李振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1555783.html
  • 佛教的“无明”观念

    无明”是一个具有原初性的观念,只有理解了“无明”,我们才能从虚假的存在走向真实的存在,从而生活在朗照的光明中。   “无明”的一般意义  对于“无明”(avidya),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愚痴”、“无知”,尤其是对佛教义理的无知。这种解释是肤浅的,不能令人满意的。首先,不仅是佛教才讲“无明”,大多数印度宗教和哲学派别也讲“无明”;其次,即使在佛教中,也不能简单地将“无明”解释为“无知”。  我们...

    李广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5241783.html
  • 存在与无明——佛教无明观的现代诠释

    了“无明”,我们才能从虚假的存在走向真实的存在,从而生活在朗照的光明中。  “无明”的一般意义  对于“无明”(avidiya^),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愚痴”、“无知”,尤其是对佛教义理的无知。这种解释是肤浅的,不能令人满意的。首先,不仅是佛教讲“无明”,大多数印度宗教和哲学派别也讲“无明”;其次,即使在佛教中,也不能简单地将“无明”解释为“无知”。  我们很容易发现,“无明”并不等于“无知”,更...

    李广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4064438.html
  • 云公说禅定

    识田中有漏种子发现,到此全不得力,半日亦坐不住,自愧向来所学之禅不济事。待其起定而问之曰:“汝在定中,为有知耶?为无知耶?若有知者,不名为定;若言无知,自是枯定,所谓死水不藏龙。”虚曰:“须知禅定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静。以疑情不断故,不是无知;以无妄想故,不是有知。又虽无妄想之知,乃至针杪堕地皆知之,但以疑情得力故,不起分别;虽不分别,以有疑情不断故,不是枯定;虽...

    素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80954134.html
  • 安立四摄法的理由

    如何修学。这又需要由爱语宣说正法,遣除他的无知和疑惑,使他无颠倒地受持法义。   他明白如何修之后,再由利行让他实修善行。   如果自己不修,而对他说哪些应取、哪些应舍,他不仅不会信受,反而将驳斥...爱语遣除他对波罗蜜多法相的无知、邪知和疑惑;利行是能让所化实修波罗蜜多的方便;同事是能让所化随法而转的方便,即菩萨以身作则,带动所化随法而转,如果菩萨亲自修行此法,所化也会随学效仿。应知摄受有情为眷属...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四摄|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12161026946.html